天合、晶澳、隆基參加高層會議,光伏行業公平競爭來了

光伏反內卷再進一步
@鬆果財經原創
作者|在輝
2月26日,、、股價午後大幅上漲。兩條消息把市場信心又點燃了。
第一條是光伏行業籌劃已久的漲價,有了新動向。市場上有機構傳言,國內多家一線光伏組件企業正在集體上調組件價格,出現觸底反轉信號。第一財經、南財等媒體采訪證實了這一消息。
天合光能表示,渠道賣客戶的組件價格上漲了0.02元/瓦至0.03元/瓦,國內和歐洲市場已經確認漲價;晶澳科技表示後續接單情況非常好,市場需求在恢複,上遊因為虧損也需要漲價;回應稱,行業對於自律遵守情況較為理想,ABC組件(All Back Contact)的出廠價計劃漲小幾分錢;隆基綠能表示,最近價格是有一些小幅上漲,不過隻是短期變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回應預計今天第三方行情機構會發布新聞信息。
第二條消息則凸顯了高層對光伏的關注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方微信公眾號“市說新語”,在今天發文“市場監管總局召開企業公平競爭座談會”。據其披露,有7家企業有關負責人圍繞整治“內卷式”競爭參會交流,其中光伏行業就占接近一半的名額,包含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隆基綠能,其餘企業則來自電商和汽車行業。都是競爭受關注的行業,光伏反內卷的緊迫性、速度、進程,在所有行業中都排得上號。

行業機構 InfoLink Consulting公布的市場信息顯示,2024年,、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是全球組件出貨量排名前四的廠家,總共占排名前十的廠家出貨量的60%。由龍頭牽引,光伏行業的自律與回歸還在路上。

光伏反內卷
已經是高層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天合光能在回應國內和歐洲市場漲價的消息時,提到了一點:“國內的行業自律逐漸發揮作用,市場調節機製逐漸回歸。”
關於行業自律,之前最受關注的消息是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於2024年10月14日在上海舉行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專題座談會。當時也有16家光伏企業參會,關注點也是限產與限價,甚至在那場會議之前,光伏行業也出現了0.53元的“地板級”招標價格。後續,就有上下遊企業快速反應,調整價格策略。
不過,這場會議其實隻是去年以來一係列動作的一部分。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製,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雖然這些是宏觀政策,但要說哪些行業最需要得到關注,那必然和這次企業公平競爭座談會一樣,越是競爭嚴重的行業和受影響的企業,越是相關規範的重點。除了上述行業,還有水泥、電力、快遞等行業,都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呼籲強化行業自律,抵製不合理的低價惡性競爭。
而到了今年,光伏行業下遊的回報機製也出現了變化。1月17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兩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預期推動發電等新能源上網電價全麵由市場形成,同步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製,區分存量和增量項目分類施策。
這條消息出來後,不少光伏行業從業者甚至高呼,光伏的“第四次周期”來了。實際上,從預期形成到落地,還需要看省級層麵的細則出台。但可以確定的是,市場化的背後,就是對企業盲目紮堆現象的最後終結。市場化直接影響的是光伏發電企業和項目的收益、運營,最終還是要傳導到光伏供應鏈上。另外,僅針對上半年來說,由於新政劃定了分界線,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的搶裝行動,也會促進組件價格的上漲。
此時再回看光伏行業緩慢進行的價格改革,其實就能看出一些變化的脈絡。去年的會議上,與會企業最終討論達成的目標是,光伏組件的出廠價格不得低於0.68元的成本價。前述龍頭企業的響應一定是積極的,但光伏行業產能出清之前,大量三線及以下的中小廠,以及混亂的競爭格局,都會拖慢價格回歸正常的步伐。
漲價消息傳來
從上遊開始恢複行業價格
2024年底,通威股份發布關於部分高純晶矽項目技改檢修暨有序減產的公告,發布逐步啟動高純多晶矽部分產線階段性減產檢修工作的通告。這是光伏上遊控產減產的代表性案例,同時也是價格回歸的信號。今年1月,上遊矽料價格繼續上漲,矽片價格則在連番上漲後趨於穩定。

其實從去年開始,國內大多數多晶矽企業都開始降低生產負荷的進程,也讓上遊效應開始傳導,從“觸底”走向“磨底”,也就是持續盤整。這會持續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去年多晶矽價格下降了超過35%,矽片價格下降超過45%,電池片和組件價格則下降超過25%。下降幅度最大的環節虧損最先耐不住,但修複就會比當初的下跌更花時間。不過對行業而言,等待市場修複的時間是值得花的。
對矽料來說,由於矽料並非單純的物理製造,而是化工生產,所以它的設備需求、運營需求會更高,不是說啟動就啟動、說停止就停止,它的成本高、周期長。但這反過來就意味著,如果矽料環節能夠出清,那就是硬性的出清,不是產能沉睡。而隻要有產能被淘汰了,市場價格線再向上劃,那麽有些多餘的產能就不會再回來,因為背後的投資會選擇離開。
2024年全行業產能出現了得到控製的信號。在產能得到控製的情況下,矽料先是給出高報價,再以相對略低的價格實現緩慢漲價,到矽片環節,矽片的漲價速度又比電池快,所以形成了傳導。而在上述產能出清後,出貨壓力開始減少,給價格運營提供了空間。
之前,業內有人士指出,去年電池組件環節的破產倒閉現象其實已經不少,但上遊矽料矽片的出清搞不定,“扛著”的企業很多,產能都還在。所以對光伏來說,上遊要解決產能問題,下遊要看電力市場化改革,讓新能源上網消納。價格,其實是這種進程中的一個錨點。

而在去年8月,隆基和率先小幅上調報價時,他們雖然是業內龍頭,但當時的力度和幅度都還不夠帶著整個市場往上走。但市場最終會有自己的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能源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韓雪點評光伏這輪價格戰時指出:“這輪下跌,可說是第一次以市場因素主導的產能過剩、第一次在市場化環境下的行業底部。”
總結而言,市場上大部分企業其實很清楚光伏各環節需要什麽樣的“自我清理”,隻是涉及多方麵利益很難動手。2005年時,國內第一個多晶矽項目在洛陽投產。三年後,國際多晶矽價格暴漲,22美元一公斤變成了800美元一公斤,上演“洛陽矽貴”的劇情。但就是在最高峰,產能過剩已經出現,2008年開始連續八個季度下跌,市場壓力和當前別無二致。所以,光伏企業對很多市場預期其實非常清楚。而現在,隨著末端應用市場化節點的到來,光伏行業重整旗鼓的速度即將加快。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