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楊誌的性格特點,以及楊誌的性格特點及事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水滸傳楊誌的性格特點是什麽
- 楊誌性格的特點是啥?
- 水滸傳楊誌的性格特點 水滸傳楊誌的性格特點是什麽
- 智取生辰綱中楊誌的性格特點
- 水滸傳中楊誌的性格特點
- 楊誌的人物性格特點
Q1:水滸傳楊誌的性格特點是什麽
水滸傳楊誌的性格特點
精明:
雖然生辰綱最終被奪,但是從押送過程楊誌所做的安排可見他這個人其實十分精明。
急功近利、粗暴蠻橫:
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對手下的兵士“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這就激化了運送隊伍的內部矛盾。“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有了內訌,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謹慎:
從《水滸傳》全文可以看出楊誌是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甚至有點過分的謹慎。
生辰綱最終被奪,這是否說明楊誌是個很愚蠢的人?其實結合《水滸》中其他描寫楊誌的章節,我們可以看出,楊誌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 楊誌久在江湖,知道押運生辰綱的凶險,剛一接受任務,就多次推托,推辭不掉時,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趕路。後又要求梁中書給自己提調眾人的權力。 後來在路上,也是根據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時間。開始是趁涼行路,後來到了“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為安全起見,改為天正熱時趕路,而且不允許大家在黃泥崗的鬆林裏休息。 後來兵士要買酒喝,他又千方百計阻攔。這都體現了楊誌的精明。 那麽,既然楊誌如此小心,為什麽最終還是失敗了?這一方麵固然是要突出吳用計策的高妙和無懈可擊,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他性格的另一麵:急功近利、粗暴蠻橫、剛愎自用。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對手下的兵士“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這就激化了運送隊伍的內部矛盾。“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有了內訌,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水滸傳楊誌的出處考究
北宋末年,西軍有將領楊誌,曾隨童貫伐遼,隸屬種師道麾下,統領選鋒軍。《靖康小雅》稱他本是“招安巨寇”,後隨種師中援太原,與金軍作戰,在榆次不戰而逃,導致種師中戰死。
南宋初年,有山東盜劉忠,號稱“花麵獸”,其部眾皆頭戴白氈笠。《水滸傳》中的`楊誌出場時便是頭戴一頂範陽氈笠,綽號又是青麵獸,或有糅合其形象。
宋元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中,楊誌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員頭領之一。同時期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讚》中,楊誌亦在其中,讚言為“聖人治世,四靈在郊。汝獸何名?走壙勞勞”。這兩部文學作品都被認為是《水滸傳》的雛形或藍本。
也有研究者認為,楊誌這一人物的塑造,糅合有宋代以來傳說中楊家將的形象。民間傳說中,楊家將屢遭奸臣迫害,但卻報國之心不改。而《水滸傳》中的楊誌雖報國無門,被迫落草,但仍期望能在“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他“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一出場就顯露出晦氣滿麵、英雄末路的悲劇形象,與楊家將一心報國、忠而見謗的悲劇內蘊是一脈相通的。
水滸傳楊誌的人物評價
原著讚詩
曾向京師為製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麵獸,楊誌是軍班。
名人點評
餘象鬥:① 楊誌被高俅趕出,此時運命不遇如此。② 楊誌殺死牛二,舉眾出首,真大丈夫能與民除害。③ 楊誌裝扮甚善,但生辰之風已動,而公孫勝詭計多般,未行先知,豈得逃躲,畢竟被劫,何其不戒去歲之禍哉。
④ 觀楊誌苦打眾軍,正是散眾人之心,致陷身之由。⑤ 楊誌既打眾軍,後又自吃酒,此則落其計矣,見誌知之不遠也矣。
李卓吾:① 楊誌是國家有用人。隻為高俅不能用他,以致為宋公明用了。可見小人忌賢嫉能,遺禍國家不小。② 楊誌是一勇之夫,如何濟得恁事也!須以思結這十四人,方可商量事體,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一味亂打眾人,自然拗起來。雖然由你智勇足備,亦不能跳出這七個人圈套了。徒自作惡耳,蠢人,蠢人!③ 魯智深、楊誌卻是兩員上將,隻為當時無具眼者,使他流落不偶。
金聖歎:① 楊誌、關勝是上上人物。楊誌寫來是舊家子弟,關勝寫來全是雲長變相。② 魯達一孽龍也,楊誌又一孽龍也。二孽龍同居一水,獨不虞其鬥乎?作者亦深知其然,故特於前文兩人出身下,都預寫作關西人,亦以望其有鄉裏之情也。③ 既已這廝,則應削其官矣,仍稱之為製使、提轄者,所以深許楊誌、魯達之為邊庭有用之才,不得已而至於綠林,而非其自為綠林也。
王望如:① 青麵獸將門之後,不肯落草,從虎口奪還金帛,賄囑高俅,重謀製使,數奇不偶,裘敝金盡,不得已插標賣刀,汴京城卒無一知己。牛二愛之、慕之而思騙之,怒氣火發,不自知其以售人者殺人矣。丈夫不得誌於時,抑鬱無聊,胸中皆有不平之氣,君子須悲其遇之窮。② 楊誌殺死牛二,為天漢橋除此大蟲,自首官司,不戀株累百姓。刺配大名,卻遇梁中書世傑,破格收錄,周謹退避三舍,遂與索超並轡聯鑣。士屈於不知己,而伸於知己。演武廳前去天漢橋下,幾何時,忽榮忽辱,判若雲泥,大為失誌漢爭氣不少。③ 梁中書十萬重寶不堪再誤,物色青麵獸,望其出死力以相報。夫楊誌階下虜耳,東郭鬥武,受國士之知,不敢報常人之遇,極知天下不太平,不肯去,又不得不去。
去而為一都管、兩虞候掣肘,隻以齎盜糧而辱君命,前失高太尉花石綱,今失梁中書生辰綱。悲哉,楊誌之遇也。
陳忱:① 楊誌一生淹蹇,押花石綱,偏他翻了船,收拾一擔金銀營幹,被高俅批壞,無盤纏賣寶刀,遭牛二蠻奪,梁中書差押生辰綱,盡被劫去:可稱梁山泊鈍秀才!② 楊誌當生辰綱劫後,宜上梁山,前者王倫欽敬款留至矣,何以到二龍山也?耐庵自有深意。王倫之欽敬款留者,欲其壓製林衝也。若楊誌上山,則王倫有心腹矣。林衝、楊誌,正是敵手,豈能大並火?縱使得計,而晁蓋等仇人相見,分明嚴明,豈得相安?故姑置之散地,所以全晁蓋諸人也,正所以全楊誌也。
張恨水:若楊誌者,將門三代之後,令公五世之孫,且複曾為殿前製使,願守清白之軀,顧一朝失所憑藉,乃至打點一擔金銀,求出身於高俅之門。更又屈身為役於蔡京女婿之下,早晚殷勤,聽候使喚,夫如是者何?非為怕埋沒了本領,不能得一個封妻蔭子耶?噫!製使誤矣,古今天下,盜不限鑽穴偷牆,打家劫舍之徒。有飲食而盜,有脂粉而盜,有衣冠而盜,等盜也。楊徒知順水滸落草,玷汙清白之軀,而不知在奸權之門,亦複玷汙清白之軀。水滸強盜,搜括銀錢於行旅,大名梁中書,則搜括銀錢於百姓,何以異耶?於水滸則不願一朝居,而梁中書十萬金珠之贓物,則肝腦塗地,而為之護送於東京,冀達權相之門,乃祖令公在九泉有知,未必不引以為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