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回應雷軍點讚:將持續完善MEGA車型_理想汽車 理想MEGA 2024款 Ultra
512025-07-04 16:31:43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現存社會主義國家,以及世界現存社會主義國家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目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僅有5個,即中國、越南、朝鮮、老撾、古巴,這5個國家都是實行社會主義製度,由共產黨執政,但黨的名稱不一樣。中國、越南、古巴是共產黨,朝鮮是勞動黨,老撾是人民革命黨。 除了上述五個國家外,也還有一些國家因為共產黨或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政黨通過選舉上台後,也推行社會主義政策,但這不能改變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性質,這類國家有委內瑞拉等。 曆史上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波蘭、羅馬尼亞、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等。 東歐巨變的原因:首先,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麵的分析。第一,曆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係;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製成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麵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製模式。經濟方麵: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和片麵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采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麵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麵: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製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第三,關於外部原因。首先是蘇聯方麵的因素。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製,一方麵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一方麵,又是維係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麵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係,放鬆了對東歐的控製。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以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在東歐各國上台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一戰略選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采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幹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幹預了事態的發展。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 蘇聯解體的原因:既有其長期的曆史原因,也有其複雜的現實原因。第一,關於曆史原因:蘇聯“體製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係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製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製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製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麵:其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