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中國古代史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中國古代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曆史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曆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三司會審,這是特指明朝時期創立的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組成的三法司來共同會審重大案件的製度。但這隻是對“三司”的狹義理解,是“三司”的一個小小的側麵,要想深入地了解“三司”製度的“前世今生”,還需要從“三司”的含義上著手。

三司指的是什麽(北宋的三司指的是什麽)

何為“三司”?顧名思義就是指三個重要的官職。這三個官職可不一般,它們是代表皇上行使國家權力的核心機構,是僅次於皇帝的權力核心。既然廣義的“三司”不單指某一個固定的官職,那麽自然“三司”的表現形式在各個朝代也不盡相同。

如何處理君臣關係是一道永恒的政治難題

一、漢朝的“三司”

“三司”在漢朝指的是“三公”,即司馬、司徒、司空。司馬即太尉,掌管全國的軍隊。司徒的稱謂由來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唐虞時期,據《帝王世紀》記載:"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到了漢朝,司徒這個官職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幫教禮儀,是主持祭祀等各類活動的主管官員。而司空則主管水利、營建工作,是整個封建王朝最大的“施工隊長”或者“包工頭”。

三國演義中的王司徒

二、唐朝的“三司”

“三司”在唐朝指的是禦史大夫、中書、門下。《新唐書ⷧ™𞥮˜誌三》記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禦史大夫、中書、門下也。”可見相比於漢朝,唐朝的“三司”在工作權限和官職等級上有很大不同,不但主抓的工作由麵麵俱到縮小到僅限於刑獄方麵,在等級上和漢朝的“三司”相比也是相距甚遠。

這其實從側麵反映了漢朝到隋唐以來的官製改革和演進過程,自隋文帝楊堅創立三省六部製以來,中央官製經曆了由集中到分權的轉變,原來很多職能集於一身的官位製度通過改革形成了各司其職、互相製約的新格局。

禦史大夫一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西漢時,禦史大夫不僅負責監察百官,而且位高權重,在朝中占有很高地位,是名副其實的“副宰相”。而到了唐朝,雖然名義上禦史大夫的職權相比之前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官職等級和在朝中的影響力卻已今非昔比、輝煌不在了。

唐朝的三省六部製

三、明朝的“三司”

“三司”在明朝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是中央派駐地方的一級行政長官,負責地方的民政事務,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提刑按察使司主要負責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務,工作內容包含了今天的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的全部職能。都指揮使司是中央派駐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負責地方的軍事事務。這樣在明朝的地方,三司共同構成了各有分工、互相節製的均衡局麵,為穩固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奠定了製度基礎。

明朝的“三司會審”

四、“三司”製度形成的曆史原因

01 基於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需要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曆史,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擴大自身權力的想法和意願是十分強烈的,而從政治製度尤其是官製上入手,就變成了一個順理成章而又效果顯著的策略。但是矛盾的地方在於作為擁有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既想要將一切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製於精力有限,無法做到所有權力一人獨攬。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隻得將權力下放給手下的大臣。

但是如果大臣掌握了過多的權力進而威脅到自己怎麽辦呢?那就隻好將權力多分給幾個人。這樣既能相對輕鬆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又能兼顧統治的穩定,何樂而不為呢?“三司”正是在這種統治者的分權思想下應運而生的。

為了維護統治,朱元璋甚至廢除了丞相一職

02 基於職權分配的現實需要

我們知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人的事尚且如此繁雜,更不用說整個天下了。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哪個方麵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去管理,如此一來難道需要無數個官員直接向最高統治者匯報工作嗎?當然不是。那樣的話不但工作效率極其低下,而且統治者也沒有這個精力。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僚體係,在這個體係下,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任務,他們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既然確定好了體係,那麽如何搭建具體的組織架構呢?最理想的方案無疑是“金字塔”型結構。這種結構隨著權力層級的升高人數越來越少,直至達到最頂峰的三個人,這三個人毫無疑問就是“三司”了。

“金字塔”型結構具有超強的穩定

那麽問題又來了,既然是基於職權分配而產生,那為什麽隻設置“三司”,而不是更多呢?我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三司”最開始形成的時期還處於封建早期,那時的政治形態和政治思想還處於啟蒙和初創階段,社會生產水平也遠沒有達到發達的程度,國家的事務相比以後的王朝還比較簡單。《左傳》在開篇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整個國家的大事無非集中在軍事、祭祀等幾個大的方麵。在這種條件下,統治者設立“三司”來管理國家的幾方麵重要事務已經是開曆史先河了,我們沒有理由再去苛求。

古代十分重視祭祀禮儀

03 基於樸素而玄妙的思想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考慮,那就是根植於人們心中樸素而玄妙的思想影響。老子的《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三”不但是個神秘的數字,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代表著萬物起源。這並不是鼓吹“怪力亂神”,“三”這個數字在現實世界中往往代表著穩定和相互製衡。三角結構是最穩定的結構,三方勢力共同存在既能夠保證各方在自己的框架範圍內各司其職,又能夠使彼此互相製約、互相監督,不易造成一方獨大或多方聯手的局麵,這種基於樸素的認知和有些玄妙的思想恰恰在很多方麵體現出了非凡的作用,達到了微妙的、不可言說的平衡。

老子西出函穀關

五、“三司”製度對後世的影響

從表麵上看,“三司”製度作為一種封建早期就誕生的政治製度,似乎在經曆了漫長時間的洗禮後逐漸被人們淡忘,對後世及當今社會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但隱藏在其背後的理念和思想卻深深的植入了人們的腦海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後世的政治形態乃至社會形態發揮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盡管沒有充足的證據加以證明,但很難說現代社會的公、檢、法職能分工甚至於西方的“三權分立”思想沒有受到“三司”製度的影響。

製度的力量是無窮的,它甚至可以穿越時間、穿越階級到達它想要到達的地方,而人們能做的,隻是想辦法如何好好地利用它而已……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