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工科技IPO注冊生效 期後業績增長與經營性資產管理遭遇挑戰 專利數和核心技術人員學曆或暴露公司短板
作者:光心
2024年12月16日,過會一年半的宏工科技終於獲準提交注冊。然而,根據公司注冊稿發布的最新一期財務數據,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且存貨和應收賬款的期限結構均有所惡化。
此外,公司研發費用率、專利數、核心技術人員弱於可比公司,是否會影響公司的長期產品競爭力?
鋰電產能建設放緩 公司業績增長與經營性資產管理承受壓力
宏工科技主要產品為物料自動化處理產線及設備,用於實現流程型工業中物理形態為粉料、粒料、液料及漿料等物料的處理。
公司主要麵向的行業包括鋰電池及正負極材料、精細化工等。報告期各期,公司收入大部分來自於鋰電行業,近三年又三個季度公司在鋰電池行業的產線銷售收入占營業總收入的50.62%、71.20%、76.10%、80.05%。
然而,近期鋰電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主要參與企業在下行周期不再盲目地擴大資本性支出。
據高工鋰電統計,2024年1-10月,中國鋰電池新增規劃項目(含簽約、公告、開工,下同)57個,較2023年減少40%,規劃產能約545GWh,較2023年下降超60%。按項目公布的投資金額計算,2024年1-10月中國鋰電池規劃投資總額超1700億元,較2023年減少70%。
公司下遊領域擴產節奏放緩,一方麵直接導致了公司營業收入出現下滑。
2024 年 1-9 月,公司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 26.44%及 37.42%。此外,根據公司的盈利預測,公司 2024 年全年營業收入預計下滑 30.4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預計下滑 27.55%。
另一方麵,下遊客戶擴產速度放緩也拖慢了驗收、回款進度,存貨與應收賬款的期限結構發生惡化。
由於公司從發貨到驗收的時間間隔相對較長,所以公司存貨主要是發出商品。2021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一年以上發出商品的賬麵餘額分別為2,638.66萬元、1,903.22萬元、19,516.45萬元和 38,846.55萬元,占發出商品的比重分別為14.56%、1.65%、17.84%、47.00%。受此影響,公司近三年又三期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分別為405.08萬元、2,178.38萬元、4,240.73萬元和3,938.64萬元,整體呈上升趨勢。
公司表示,如未來下遊客戶環境發生不利變化,一年以上庫齡發出商品金額持續增加,則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將進一步增加,影響公司經營業績。
近年公司賬齡一年以上應收賬款占比也在持續增加,最近兩年及一期末分別為 18.35%、34.22%、50.15%,應收賬款周轉率持續下降,最近兩年及一期分別為 3.17、2.09、1.00。截至2024年末,公司應收賬款超14億元,占總資產的37.85%。
較高的應收賬款餘額一方麵會影響公司的資金周轉,限製公司業務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麵,若市場環境變化或應收賬款客戶自身經營狀況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將可能導致公司發生壞賬損失或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進而影響公司的利潤水平。
然而,當前市場普遍認為鋰電產能建設延緩的趨勢仍將繼續。
據媒體分析,2025年及之前計劃投產的項目,因為已投入過半,目前不太可能取消,但大概率會延期,以躲避收縮周期,減輕產能過剩壓力。而2026年之後計劃投產的項目大部分尚未開建,因此擱置、暫停、取消的損失更加可控,最終真正投產的比例不會太高。產能過剩未來兩到三年會長期存在,但並不會達到過剩數倍的嚴重程度。
如此看來,宏工科技未來幾年的發展之路不會太好走。
核心技術人員學曆弱於同業 研發費用率、專利數處於行業低位

從研發費用率角度來看,宏工科技的研發費用率常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且其差距呈現逐年擴大趨勢。近三年又三期,公司與行業平均研發費用率的差距分別為2.31pct、1.86pct、2.83pct、3.11pct,且2021年、2023年兩年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在五家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一。
此外,公司專利數量也是五家可比公司中最低,僅有413個,相較倒數第二的仍有不少差距。公司對此的解釋為“受製於有限的融資渠道,公司資本規模、研發體量小於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考慮到瀚川智能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不到1億元,遠低於宏工科技,該解釋貌似缺乏說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的學曆相比同業也相對薄弱。其中任職研究院院長的餘子毅先生為本科學曆,任職機械設計副總監的薑偉先生為大專學曆,此外,另外五位核心技術人員的學曆也為本科或大專。
對比之下,根據iFinD披露的高管持股及報酬信息,截至2023年,瀚川智能7位核心技術人員中有5位為碩士研究生學曆,4位核心技術人員均為碩士研究生學曆,和未披露相關信息。
公司也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盡管公司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研發體係、技術創新機製和較為成熟的人才隊伍,但公司高端專業人才的儲備仍難以完全滿足快速開發新產品、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的需要。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展和公司業務的持續發展、產品線的不斷擴充和經營規模的持續增長,公司對信息化技術、工藝技術等方麵高端人才的需求將變得日益迫切。公司需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吸引高端人才,不斷提升研發能力,為未來業務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